祝福語大全> 節日知識>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及鬼節的由來

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及鬼節的由來

2012/8/29 10:36:23

農歷七月十五日(有些地方,尤以華南 ,是七月十四日 ,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,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),道教稱為中元節 ,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(簡稱盂蘭節 ),民間俗稱鬼節 、 七月半 。

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,“先數日,市井賣冥器靴鞋、幞頭帽子、金犀假帶、五彩衣服。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。” 。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,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。 有子孫、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;無主孤魂就到處游蕩,徘徊于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。 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,舉行設食祭祀 、誦經作法等「普渡」布施活動,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,防止它們為禍人間,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。 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,稱為「中元普渡」,后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,稱為「盂蘭盛會」。

佛教典故
依照佛家的說法,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,佛教徒舉行「盂蘭盆法會」供奉佛祖和僧人 ,濟度六道苦難,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。
據《 佛說盂蘭盆經 》的記載,「盂蘭盆(ullambana)」是梵語 ,「盂蘭」意思是「倒懸」;「盆」的意思是「救器」,所以,「盂蘭盆」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,衍生出來的意思是: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,供養佛陀和僧侶,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 .

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 (簡稱目連),修持甚深,以神通著稱,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,死后變成了餓鬼 ,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后十分傷心,就運用法力,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,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,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。 佛陀告訴他,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,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,置于盆中,供養十方僧人,以此般功德,其母方能濟度。 目蓮依佛意行事,其母終得解脫 。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,據《佛祖統紀》記載, 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。 自此往后,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,興盂蘭盆會,以報答父母、祖先恩德 。

道教說法
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(合稱為「三元」),認為「三元」就是天官大帝 、 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 「 三官大帝 」的別稱, 正月十五 、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。
正月十五日稱為「上元」 ——天官生日,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。
七月十五日稱為「中元」 ——地官生日,用以赦免亡魂的罪。 (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,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,只是減輕了一些,希望他們早日安息。)
十月十五日稱為「下元」 ——水官生日,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。
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,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,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,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「普度」布施的祭祀儀式。
從前,各地輪流進行普度,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,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、毆斗事件;后來有些地方普渡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。
不過香港 、 閩南 、 臺灣 、 潮汕并不從此風俗,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。 但后來由于時代變遷,目前在臺灣的中元節,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,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周末假日舉辦。

民間信仰與祭典
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施舍餓鬼為始,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 ,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、 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,構成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。

佛家盂蘭盆法會
盂蘭盆法會是根據《盂蘭盆經》,于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,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,回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。
部派佛教時期, 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而在中國 ,《佛說盂蘭盆經》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,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,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,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,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,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。 南北朝 梁武帝時代,始興盂蘭盆法會,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。 唐朝時期,法會活動呈現興盛,官民共樂。

融入道教中元節
到了宋朝的時候,由于儒 、釋 、道合流的日趨明顯。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,七月十五日為中元,十月十五日為下元,并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 「中元地官節」相結合,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,期使獲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,獲得解脫。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,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,變成「祭鬼」,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,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,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。

相關“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及鬼節的由來”的文章
最近更新
绿巨人www下载在线观看_十分钟免费观看视频BD动漫_欧美一级特黄刺激爽大片_最近的中文字幕2018国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