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衣節,又稱祭祖節、十月朝、過十月一,是中國傳統節日,為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,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,用紙制成棉衣燒掉。該習俗相傳與孟姜女不遠萬里給丈夫送棉衣有關。
【寒衣節的由來和傳說】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,與清明節、中元節同屬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,人們習慣叫“過十月一”。 舊時,婦女們要親手縫制寒衣,送給遠方的親人。如親人已去世,就用紙做成寒衣,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,所以叫“寒衣節”。其來源于秦時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間傳說。
相傳,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,老夫妻相敬如賓,親密無間,常常在后花園賦詩作畫。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,枝蔓粗壯,葉子繁茂,有的蔓竟順墻爬到隔壁姜家。串家姜家的蔓結了個大葫蘆。到秋后,老員外對姜家說:“將葫蘆剖兩半,你家一半我家一半。不料葫蘆里有個白胖胖十分可愛女娃娃,經協商由孟家扶養,取名孟姜女。光陰荏苒,轉眼這女孩長的婷婷玉立,識書達理,年已十八歲。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園池塘邊打撈落水的扇子,恰巧被逃避徭役、躲在花園樹叢里的范喜良看見。喜良是個英俊青年,孟家就招他為婿。不料,正當兩個拜堂成親之時,追兵趕到,將范喜良抓走,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。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,悲痛萬分。有一天,江南飄著雪花,朔風陣陣,孟姜女打了個寒顫,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,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,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。于是棉花厚厚地絮、針線密密地縫,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寒衣里。寒衣做好了,她告別父母,背著寒衣,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。一路上,有時陰雨連綿,泥濘遍地,步履艱難;有時錢風驟起,飛沙走石,天昏地暗;有時山高路險,荊棘叢生,猛獸出沒;有時大雪紛飛,冰天雪地,寒風刺骨。盡管歷經艱險,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: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??墒钱斆辖畞淼介L城腳下,她萬萬沒有想到,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,活活地累死,尸骨埋在萬里長城底下。孟姜女一聽,不禁放聲大哭。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,高喊著“范喜良”名字,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,罵一陣殘酷的暴君。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,天空中風暴嘶吼,大海上怒濤翻滾,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。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,一段萬里長城塌了,露出一具白骨。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,之后將寒衣燒掉,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,又漸下落著孟姜女轉了三圈,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……
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,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。有一首民歌唱道:
“十月里鞭蓉十月一,
家家戶戶縫寒衣,
人家丈夫把寒衣換,
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。”
長城內外的父老鄉親將農歷十月一日,孟姜女送寒衣這一天,稱為“寒衣節”。
以后,相沿成習每逢十月初一這天,人們都要用五色彩紙剪寒衣,到墳頭上燒給死去的親人。有的將所剪制的寒衣,懸掛在小樹枝上或插在墳頭。這樣做,雖然反映也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,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們對故去親人的一種緬懷之情。
【寒衣節的習俗】古時,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,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。添土不用筐簍,要用衣服兜著,兜的土越多,族里人丁越興旺。節日當天,則由族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,抬著食盒、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(20至30個大碗),逐個到墳前祭拜,叫“上大墳”?,F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(一般是餃子)“上小墳”了。
如今,十月初一上墳燒紙、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,許多人特別是城里人,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,來懷念逝去的親人。 過去,十月初一還是長工的下工日,所以又叫“散工節”雇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雇工、清算工錢,宣布是否繼續留用,留下的叫“打冬”或“扛冬活”。 到十月初一,坡里的莊稼都已收打完畢,即墨、嶗山、平度、膠州、膠南、萊西都有“十月一凈坡”和“十月一坡了(凈)場光”的俗諺。
春夏秋冬往復循環,十月為孟冬。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。由生者的御寒加衣,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。
晉南地區送寒衣時,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,說是為亡者做棉衣、棉被使用。
晉北地區送寒衣時,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、帽、鞋、被種種式樣。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,瓦柱分明,門窗俱備。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,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。
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、冥鈔諸物,都必須燒焚,只有燒的干干凈凈,這些陽世的紙張,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、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。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,就前功盡棄,亡人不能使用了。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,要特別認真細致。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,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,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。
民間送寒衣時,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,象征布帛類。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,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。
焚燒寒衣,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,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。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。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,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。臨縣舊日傳有一詩:“粘紙成衣費剪裁,凌晨燒去化灰埃。御寒泉臺果否用?但聞悲聲順耳來!”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,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。
兒女們守孝,穿三年孝服。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。
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,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。
民間在十月一日,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,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。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,讓兒女、丈夫換季。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,不適宜穿棉,也要督促兒女、丈夫試穿一下,圖個吉利。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、煙筒。安裝完畢后,還要試著生一下火,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。
十月一日,婦女忌出行。民間改善生活,山區興吃蕎面、莜面。